康語教育
主要為2-7周歲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自閉癥譜系、精神發育遲緩、感統失調等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兒童,提供專業的一站式康復訓練服務。
康語教育具有完備的教學監督系統,日周月量化反饋兒童進步,實時確保有效課題。五大評估體系, 直擊兒童弱項,1對1訂制教學課程。國家援助基金保障,最高補助達3000元每月。全面家長支持系統,家長心理輔導,家庭訓練指導,家校強強聯合,確保兒童高頻強化。
孩子說話能力因人而異,但語言發育每個年齡段均有一個大致規律,如果明顯與這個發育進程脫節,則要高度懷疑有某種原因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育,如果到了三歲,孩子們不會說或者說不清楚,則基本上可以懷疑存在語言障礙。
導致語言障礙的原因很多,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發性語言障礙,該類包括發音困難、表達不清,說話不流利和口吃,發音困難大多由于經常發生呼吸道感染和發音不當而出現慢性喉炎、聲帶發炎、節結所造成。三歲左右孩子出現口吃是一種說話節律的改變,但這些孩子僅有少部分延續到成年,有資料表明,口吃有明顯的家族因素,提示可能與遺傳有關。
另一類稱繼發性語言障礙。主要原因是弱智。由于智力缺陷而導致語言發育障礙;聽力缺陷,因聽力缺陷導致語言障礙;精神性疾病、心理障礙而不愿用語言與別人交談,久而產生語言障礙;某些腦部疾病,引起語言障礙;還有一些生活在多種方言混雜的家庭,孩子無可適從而引起語言障礙,或者生活在缺乏語言刺激環境當中的孩子,其聽、說能力得不到訓練也可造成語言障礙。
作為家長,當孩子發育到相應的語言階段時,應及時觀察其聽、說能力,如果自已判斷不準確,應定時到地段衛生院給孩子進行健康檢查及聽力篩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干預。
心理學研究表明,寶寶在語言發展方面,理解先于表達,即寶寶聽話、懂話比說話要早得多,如4個月的寶寶,成人親切的話語會引起他愉快的情緒反應,報之以微笑和全身的活躍動作,甚至會引起他發音的反應。6~7個月的寶寶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句,如問:“媽媽在哪兒?”他會東張西望地尋找媽媽。這表明,寶寶在4~6個月就已經具備了接受語言的能力。
若寶寶在4~6個月不能接受語言信息,可能有以下兩種原因:
1、寶寶的聽覺有生理障礙。
2、教育問題。有的爸爸媽媽認為寶寶太小,與其說話如對牛彈琴,忽視了利用周圍的人與物和寶寶交談、說話;也有的爸爸媽媽重視對寶寶感覺和知覺的訓練,卻不注意運用日常生活這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動給予寶寶語言信息的刺激。那么,怎樣幫助4~6個月的寶寶接受語言信息呢?
(1)對因生理障礙而不能接受語言信息的寶寶,要及時觀察,并對其聽覺進行全方位的檢查,及早請醫生診治。
(2)因教育上的問題,爸爸媽媽應盡早對寶寶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訓練。
(1)經常不斷地用語言向寶寶介紹周圍環境中的人和物,如:指著燈說“這是燈”;吃飯時拿著勺子說“這是勺子”;指著碗說“這是碗”。漸漸地寶寶就會理解這些話語的含義。
(2)經常向寶寶提出問題,引起其有意注意,然后再予以回答,加深印象,加快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如指著燈先問“這是什么?”然后再自答“這是燈”。
(3)在寶寶日常活動中伴以語言引導。例如:在逗寶寶玩耍時說:“寶寶拿住這個皮球”、“寶寶拍拍手”;在寶寶穿襪子時說:“寶寶抬起腳來穿襪子”……這樣使寶寶的動作與相應的語言建立聯系,并多次重復予以強化,寶寶會慢慢接受。 在爸爸媽媽和寶寶的經常“交談”中,寶寶接受語言信息的能力會逐步增強。
稍后會有專業老師給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