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溝通課:15種不同的提要求能力
教學對象:自閉癥譜系、發育遲緩等存在社交發展障礙,需要進行干預訓練的2-6周歲兒童
課程模式:30分鐘一對一/一對二。科學原理:應用行為分析學
課程內容: 通過各種游戲的介入來提升兒童的表達動機,用情景的設置來提高兒童的主動表達,社交互動的能力
經常有一些媽媽帶孩子來咨詢,孩子什么都能聽得懂,能完成簡單指令,有表達欲望,但是周圍人常聽不懂他們講話的內容。
訓練這些孩子的語言清晰度,加強其口語表達能力,就要從呼吸、發聲、發聲與構音動作的協調性等加以訓練。
說話的啟動就是呼吸動作,為了促使特殊兒童習得適切的言語技巧,就必須先學會適當控制呼吸。呼吸訓練可通過以下幾項活動進行。
1、腹式呼吸法:吸氣時練習肚子鼓起來,再有嘴巴慢慢吐氣,吐氣時可輕拍或者按壓肚子,借此提醒或者協助其做呼氣的動作,同時收縮腹部肌肉。
2、憋放氣練習:讓孩子先深吸一口氣,然后憋氣,再慢慢放氣,節奏是放-停-放-停。
3、吸呼氣的時間控制訓練:吸氣動作要快速一點,而吐氣要慢速一些,盡量延長呼氣時間和平穩的控制呼氣速度,來學習如何維持較穩定的聲門下壓。
4、抗阻訓練:讓孩子吸氣時推一物,呼氣時放松,借由用力推物來強化吸氣肌群。
教學對象:自閉癥譜系、發育遲緩等存在社交發展障礙,需要進行干預訓練的2-6周歲兒童
課程模式:30分鐘一對一/一對二。科學原理:應用行為分析學
課程內容: 通過各種游戲的介入來提升兒童的表達動機,用情景的設置來提高兒童的主動表達,社交互動的能力
教學對象:自閉癥譜系、發育遲緩等存在認知發展障礙,需要進行干預訓練的2-6周歲兒童。
課程模式:30分鐘一對一。科學原理:應用行為分析學
課程內容:前備技能、語言理解、邏輯概念、詞匯運用、句型表達、語言組織六大目標,分三個階段訓練提升兒童的命名能力、聽者技能、語言組織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對象:自閉癥譜系、發育遲緩等存在感覺統合失調障礙,大、小肌肉發展不足,需要進行干預訓練的2-6周歲兒童
課程模式:30分鐘一對一。教學原理:大腦神經科學
課程內容:通過63種感統訓練器具改善兒童5大感覺失調問題,提升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身體協調、手眼協調等身體動作技能等,促進孩子身體及大腦神經全面發展。
教學對象:自閉癥譜系、發育遲緩等存在口肌及構音發展障礙,需要進行干預訓練的2-6周歲兒童
課程模式:30分鐘一對一。教學原理:言語聽覺科學、口部運動治療學
課程內容:①下頜、唇、舌口部運動功能訓練
②氣息訓練③20組音系開發
兒童孤獨癥(自閉癥)、發育遲緩、學習障礙、
社交障礙、注意力缺陷、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的兒童等
快速咨詢
發音
發音訓練軟件
感知覺
感知覺訓練工具
發音矯正
發音矯正訓練工具
唇舌
唇舌訓練及喂食工具
下顎骨
下顎骨訓練工具
失用癥
失用癥訓練工具
氣息
氣息訓練工具
新春開學季到來,許多寶貝們已經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訓練。
在這個充滿朝氣的年齡,父母們無不希望孩子們都能盡情享受快樂的童年,尤其是被上一輩的束縛和壓迫長大而來的父母。
可是,孩子逐漸長大,許多知識和技能都需要有更高強度的鍛煉,有些慢飛天使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時,成長所帶來的那份重擔與快樂,又總不能一致。
面對著“家里的混世大魔王”,“小皇帝”們,我們為此焦頭爛額,操碎了心。
常常聽到家長們說起孩子:“為什么TA就不能乖乖聽話訓練呢?”
今天東莞東城中心的陳老師給大家分享了他們教學心得,為眾多家長解決憂心的疑問:如何更好地讓孩子們配合訓練,進步得更快?如何讓他們過個有質有量的幸福人生?
文 / 陳老師東莞東城中心 言語治療師
“如何讓孩子聽我的話?”
很多孩子在家是混世大魔王,在機構卻是聽話的小天使,在家給孩子上課,一點都不配合,但在機構卻十分聽老師的話。
所以,很多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孩子在家里都沒法很好地完成,失去了很重要的日常教學機會。本來孩子可以學得更快,但由于家里無法很好地配合機構展開工作,導致孩子學習進度緩慢,怎么辦?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快樂就行,隨便他做什么都可以,這樣的育兒觀念正確嗎?
讓我們逐步來了解一下:
其實,孩子不聽話也分為兩個類型,第一種是不愿服從,第二種是聽不懂,今天我們來聊聊第一種吧!
“哭就有糖,我偏不聽話!”
第一種的應對方式有三點:
1. 堅持原則
孩子拉著你的手去拿糖,但是他咳嗽還沒好,你就不給他,但孩子得不到就哭鬧,你就心疼或者覺得心煩。
然后,就直接把糖拿給孩子,在這個過程沒有堅守不給糖的原則,或者嘗試讓他用語言表達“要”這個小要求,然后再給他糖,那孩子就會把“哭——得到糖” 這個因果關系聯系在一起。
那以后,孩子用哭來表達要求的頻率就會越來越頻繁,用語言或者手勢等符合社會規則的表達方式就會漸漸退化,沒法發揮自己真正的實力,這樣的孩子沒法上幼兒園和獨立生活。
所以,孩子的任何行為家長都要慎重給予反饋,不能因為一些不可取的行為就滿足孩子。
2. 任務難度適當
比如,讓一個能力只有等級1(學習模仿,認識常見卡片,理解日常指令的階段)的孩子去學習等級2的知識(認識顏色,形狀,學會表達自己情緒情感)。
孩子一直學不進去,家長的指令也沒法正確完成,得不到獎勵,那么這時候,孩子肯定不愿意做了。
所以,這種難度過高的學習任務是錯誤的,也無法讓孩子充滿動機地繼續學習下去。
在等級1的階段,就要教孩子與能力相匹配的任務,比如說“大動作模仿,辨別卡片,日常指令,建立規則等”,需要按孩子能力分等級,并且給予適當的教學目標和計劃。
3. 設計獎勵機制
一味地讓孩子完成任務,并且沒有給予任何正面反饋,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
(1)確定教學目標及指令
例如:家長要教孩子模仿拍手,應該先說“這樣做”,然后拍手給孩子看,而不是和孩子說“拍手”。
因為,孩子可能不知道怎樣才算完成模仿拍手,是拍一下?還是拍兩下呢?這個情況,就需要家長提前心里有數了。
(2)明確獎勵條件
孩子表現情況要和得到的獎勵物成正比。
比如第一回合:孩子自己完成模仿,你獎勵一塊餅干。
到了第二回合:孩子需要你手把手輔助完成,如果這時候,你還是獎勵一塊餅干,這就不可取了。
我們是要求孩子能獨立完成,如果獨立完成和輔助完成都只能得到一樣的獎勵,孩子就可能會依賴輔助,反正獎勵物也一樣,輔助完成還更輕松一些。所以,在一些細節方面還需要家長注意一下!
要幸福還是快樂?
其實,讓孩子快樂和讓孩子幸福的概念是有區別的。讓孩子快樂其實很簡單,我們帶著孩子吃喝玩樂,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他什么,這樣他就會感到很快樂。
但有的時候,如果養成這樣的習慣和行為,或許會讓日后的他感到不快樂。
一個3歲的孩子要糖吃,不給就要哭鬧不止,無法無天,我們可能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但如果孩子長到18歲或是更大年齡,你還會覺得這樣的舉動適宜嗎?
當你老了以后,誰來照顧這種外表成熟的“孩子”呢?
這種包裹成熟皮囊的“孩子”們,用著哭鬧、搶奪、賴地上的手段,還能像小時候那樣得到滿足嗎?
他們長大了以后還能繼續快樂起來嗎?
幸福不同,幸福屬于一種內在的感覺,是更高級的情感。幸福不僅僅包含著簡單的快樂。
當我們的孩子按照社會的規則追求著某些東西,當他想要糖的時候,會提出請求:“可以把糖給我嗎”;
若他人的行為讓他不喜歡或很抗拒的時候,會表達“不要這樣,我不喜歡”;
又或者為了得到老師、同學們的欣賞,為了自己的更好地發展努力學習,爭取考取好成績,內心油然而生的滿滿成就感、自豪感;
他們遵循規則、努力在這個社會上創造價值,他們努力企及想達成的事情、為想實現的目標堅持不懈,由此感到滿滿的幸福!
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比那些只受本能支配和驅使,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快樂生活更有質量嗎?孩子同樣值得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成長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每個父母的由衷愿望無不是為了孩子能開心、幸福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現實的生活沒有一勞永逸的快樂,我們必然要為之奮斗著什么,付出辛勞,付出成長的代價,才能收獲那份來之不易的甘甜。
這其中沉淀在時間長河里的,不僅僅是成長帶來的快樂,還有終須自己獨自面對生活的那份擔當,還有迎難而上的那份堅韌、勇氣與力量。
愿各位寶貝,在今后各自的人生里都能自由雀躍地成長,用適合的方式發光發亮!
兒童孤獨癥(自閉癥)、發育遲緩、學習障礙、
社交障礙、注意力缺陷、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的兒童等
快速咨詢
稍后會有專業老師給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