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語教育
具備多年的實踐與教學指導經驗
專業有效的兒童智能康復培訓
快速咨詢康語2-7歲言語康復品牌(簡稱“康語”)歸屬福建省康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有一定規模的兒童康復機構,主要為2-7周歲,語言發育遲緩、自閉癥譜系、感統失調等廣泛性發育障礙兒童提供專業的一站式康復訓練服務,讓孩子更快開口說話!
1.自我刺激行為包含多種含義
如果你身邊的自閉癥患者出現自我刺激行為,表示他們信任你,認為在你身邊他們能做自己。還有的含義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有可能是在表達某種感情,在給自己減壓或強化注意力等。
你可以根據以下幾點來尋找線索。
面部表情—面帶微笑的自我刺激行為與愁眉苦臉的自我刺激行為不同。
言語和聲音—他們說的話或發出的聲音,如哭喊聲、笑聲等,有助于你判斷他們的情緒。
具體場景—女自閉癥患者看到小狗時揮舞手臂,很可能表示她很興奮;要是她處理難題時牢騷滿腹并揮舞手臂,很可能表示她很沮喪或者需要休息。
有時候自我刺激可能與情緒并沒有關系,就像我們站起來舒展身體一樣,并不能反映出情緒的好壞。
2.自閉癥患者認真傾聽時常會看向其它地方
自閉癥患者會覺得眼神交流容易分散注意力,或者很令人不快。
因此,他們常會盯著你的衣服、手、你身旁或他們自己的手看。這時候,他們的眼神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大腦正在全神貫注地處理你的話。
要是你覺得他們真有可能走神了,可以喊他們的名字,用聲音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要是不起作用,可以在他們眼前揮揮手。
3.面無表情并非無意義
很多自閉癥患者在積極思考時常會呈現放松的面部表情。這時候,他們可能會凝望遠方,嘴角微張,表現出一副漠然的樣子。
一些自閉癥患者在專心致志地傾聽時,常會有這樣一副表情。
如果自閉癥患者盯著旁邊看,表示他們在深入地思考。這時候他們能聽到你說話,但如果你想讓他們仔細聽你說話,那你先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4.將自我刺激行為視為正常肢體語言
自我刺激行為有助于平息激動的情緒,強化注意力,并改善心情。
如果自閉癥患者在交流過程中出現自我刺激行為,那你應當將其理解為強化注意力,而不是影響注意力的行為。
5.不要隨便曲解面部表情
一些自閉癥患者常會做出奇怪的面部表情,這通常意味著他們感覺在你身邊很自在,無需時刻約束自己的一舉一動。這其實是好事。此類面部表情通常有如下含義:
開心—這是他們微笑和表達快樂的獨特方式。
自我刺激行為—他們需要運動面部肌肉,就像你無聊時常會在手里撥弄打火機或拿個棒球拋來拋去一樣。
裝傻賣萌—他們想讓你微笑。
自然表情—有些自閉癥患者身患殘疾,他們的正常面部表情看上去就有異于常人。
沮喪或痛苦—你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是否符合這一情形。
6.注意你的自閉癥親人是否有運動殘疾
有些抽搐、笨拙、費力的動作或生氣的樣子常與生氣毫無關系,可能是運動障礙、腦癱、感官處理失調等殘疾,導致肢體動作受到影響。
如果自閉癥患者經常出現不正常的動作,那你就要考慮是否存在行動不便。
不要在他們剛打算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誤認為他們生氣了。
7.注意不要刺激自閉癥患者
自閉癥患者常有心理焦慮和感官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不適和痛苦。激動的行為包括自我刺激行為,同時伴隨面無表情或不安的表情,可能意味著自閉癥患者需要靜一靜。
這有助于預防自閉癥患者出現心理或精神崩潰。
8.即使你無法理解,也沒有關系
自閉癥患者有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有的會跟著微波爐計時器一起“滴滴滴”的喊叫;有的擁抱后會微笑,會一瘸一拐地走路。
請不要擔心。
理解這些不同行為背后的意義,并欣賞他們勇于做真實的自己。
青春期就是指孩子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很多孩子心理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如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部分不良行為。
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情緒主要特點呈現出;情緒容易波動,很多孩子對家長出現逆反心理,不希望父母過多干涉自己。有的孩子好鉆牛角尖,喜歡辯論,敢于挑戰老師家長。
作為孤獨障礙的孩子,青春期常見的情緒行為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焦慮情緒
主要表現為膽小、緊張、憂慮。
由于大部分孤獨癥兒童的言語表達存在一定困難,不能正確地表達內心體驗,我們只能靠觀察看到孩子的異常表現。
如:對周圍人及事物過分敏感,好猜疑,做事猶豫不絕,糾纏家里人,不敢一個人呆在房間里,怕黑暗,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坐立不安。
有的孩子拒絕上學,不能提及學校的人或事,與同學發生矛盾后,即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吵鬧不止,或伴有強迫動作。
有些孩子表現為軀體不適:心跳呼吸加快,疲倦,四肢發涼,食欲不振,胃腸功能紊亂,個別伴有嘔吐、腹瀉、小便頻、量少,入睡困難、易驚醒、多惡夢,情緒變化無常。
2.抑郁
通常表現為孩子情緒的不穩定。
具體表現為外界環境的稍稍改變,就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變化無常;低落、回避、退縮、怕困難、對挫折的耐受能力差、興趣范圍減少,活動明顯減少,整天悶悶不樂,反應遲鈍,與人接觸更為減少,接觸被動,不愿出門,問話回答極為簡單。
有的孩子則多臥床,生活懶散,洗漱、進食均表現被動或出現無緣無故的哭泣,社會功能受到影響等等。
3.沖動伴攻擊性
由于孤獨障礙的孩子心理發育的不成熟,他們與同齡正常孩子相比表現的更為幼稚。由于青春期的人格尚未發育成熟,加上與人溝通及交往存在一定障礙,言語表達落后于同齡兒童,做事往往不考慮后果,不考慮對家人或鄰居的影響,自控能力較差,生活中的一點點要求不滿足,即發大脾氣,摔東西,毀壞物品或攻擊別人。
4.自傷、自殘
由于大多數孤獨障礙孩子言語表達困難,他們很難完整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加上周圍環境有時不夠寬容,或父母關系緊張,家庭不和睦,引起孩子的暴躁情緒,從而導致孩子出現過激行為。如用頭撞墻,自己用手搧自己耳光,反復的咬手,以此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最嚴重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視網膜打脫落,造成雙目失明。
5.性興奮增高
大多數孤獨障礙孩子到了青春期身體內分泌的激素發生變化,由于他們往往不會表達軀體變化的不適,加上心理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行為舉止表現為幼稚,容易沖動,感情脆弱,缺乏高級意志,自控能力差,往往采取一些不切實際的行為舉動。
如:在公共場所、大庭廣眾面前撫弄摩擦生殖器,達到性快感;在異性面前不會掩飾自己,無羞恥感,當眾脫褲子大小便或裸體,引起別人的注意等。
有些家長為防止孩子惹事,把他們反鎖在家中,不讓他們出門,這樣更加重了他們的孤僻性格,使他們遠離社會,遠離人群,社會功能逐漸退縮。
對于孤獨障礙孩子青春期常見情緒行為問題如何處理與解決,康語老師建議家長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1.積極正確引導
首先,父母要采取積極的態度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語言能力及理解力的水平,對功能好些的孩子要積極引導他們參與一些社會實踐,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興趣,教給他們生活的技能,如教會他們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家長要敢于面對現實,不要采取回避的態度。
對于喜歡動手,動作較靈活的孩子,家長可以多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生活及勞動技能,如教給她們做家務勞動,讓他們模仿做簡單的飯菜,教會他們使用家用電器等。
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教會孩子使用電腦打字、畫圖或臨摹。家長還應多讓孩子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去,到公共場所,多讓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增添孩子的生活情趣,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道德品質。
給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夫妻之間,不要相互埋怨,要勇于承擔責任和義務,要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也要讓周圍有更多的人來了解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使他們得到社會上更多好心人的關愛和幫助。
2.常用藥物的選擇
對于一些出現較為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我們也可以通過藥物來進行改善其情緒行為,減輕多動煩躁,改善認知,交往及社會功能,控制興奮,減輕沖動自傷行為。
3.社會支持系統
孤獨癥是一種精神殘疾,嚴重困擾著患兒及他們的家長,明顯影響著孩子的生活質量及社會適應能力。患有孤獨障礙的孩子,成年后大多數不能正常進入社會,自食其力,給家庭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
因此我們呼吁整個社會能夠關心、愛護和幫助這一弱勢群體,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成立必要的社區服務系統及養護機構,做到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使他們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快樂幸福的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
稍后會有專業老師給您回電